报销快了花费少了 百姓5年来就医新变化有哪些

作者:探索 来源:娱乐 浏览: 【 】 发布时间:2024-12-24 01:01:42 评论数:

  网连中国:报销快了花费少了 百姓5年来就医新变化有哪些

  【编者按】党的报销百姓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花巨大成就,老百姓的费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在党的年医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人民网《网连中国》栏目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新变从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销百姓几个方面,细数这五年来的快花可喜变化,捕捉平凡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费少满满获得感。今日推出第二篇,年医聚焦百姓医疗。新变

  谈起近几年就医最大的报销百姓变化,有人说是快花医保异地结算,报销更便利;有人说是费少专家进社区,家门口就能看病;也有人说是年医挂号、缴费都能手机操作,新变看病就医开启了智能时代……最近五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提升百姓健康获得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十九大召开前夕,人民网记者走访浙江、海南、重庆、贵州等地,听老百姓分享他们的亲身体验。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报销单据不用回“老家”

  “现在每次住院都可以直接进行网上结算,体会过之前奔波的辛苦,才能感受到现在异地就医结算的便捷。”说起异地就医结算,海南的曲华丽一家感触颇深。

  72岁的曲华丽,退休后便从沈阳迁到三亚跟随儿子儿媳一起生活。2014年突发脑血栓住院,前后花费几万元,这笔钱却只能将医药费单据拿回沈阳才能报销。这事发生后,儿媳闫雅辉通过咨询,帮助老人申请了异地就医登记。自此,老人便可在三亚的两个定点医院就医并直接进行医保结算,拿着单据回沈阳报销也成了“历史”。

  在贵州香树村,36岁的村民吴松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让他成了全国“新农合+大病保险”跨省直补即时结报的首位受益者。

  吴松的妻子长期在家务农,并独力照顾着近90岁高龄的奶奶、60多岁的父母以及读初中的儿子,吴松自己则外出务工维持家用。今年8月,吴松因突发急性胰腺炎,被转入重庆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进行救治,出院结账时医药费用为9439.78元。

  对于经济相对拮据的吴家人来说,这笔9千多元的医药费是个大负担。正当全家人忧心忡忡时,医院告知医药费可以现场直接报销,报销后吴松只需承担779.95元,一家人为医药费悬起的心这才落了地。

  吴松激动地说,“新农合大病保险可以跨省报账,不光让我们老百姓少花钱,也没了回县里到处找地方报销的麻烦,这个政策真是太好了!”

  在各地,像曲华丽这样退休后去往异地生活,和吴松这样因病临时异地转诊的百姓有很多,异地就医垫资难,曾经是这些家庭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实现减轻了百姓医疗费用的负担,也省去了百姓多地奔波的辛苦。截至9月25日,全国已开通7226家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全国88%的三级定点医院已联接入网。目前,异地安置退休、异地长期居住、常驻异地工作和异地转诊等四类人群,已可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专家来到家门口

  在许多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基层医院、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是常态。除了患者一生病就要去大医院找名医的就诊误区外,基层、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足、设施不全也是原因。

  今年初,衢州柯城区的郑先生下巴附近生了一个肿瘤,第一时间就前往位于杭州的浙江省肿瘤医院治疗。每次去杭州治疗,妻子都会请假陪同。“从家里出发,到杭州就要两个多小时,从火车站到肿瘤医院没有地铁,我们只能坐公交,这去的路老郑就得拖着病身子颠簸上三个小时。”到了医院,也往往人满为患,虽然早已预约好了当天的治疗,为等一张床位仍然少不了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治疗之后,郑先生还得扛着虚弱的身体,再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返回衢州。“火车如果只剩无座了,老郑刚做完化疗,不仅反胃恶心,腿脚也没力气。”路上的颠簸,让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得知不少省肿瘤医院的专家和主任医师都已经“下沉”到了柯城区人民医院后,郑先生便转院回柯城治疗。在“家门口看病”,不仅让看病过程变得简单了,花费也少了许多。郑先生算了算,光是路费每次就能省下好几百。同时,相比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在区医院里接受治疗报销比例也更高。“当时如果在省医院化疗,十多万的费用报销只有五六万,而在区医院,这些费用可以报销接近八万多,可以省下二万多!”

  像浙江一样,各地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有了“看大病”“看难病”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病人留在了当地,不用再往大城市、大医院跑。很多像郑先生一样的病人用更少的花费,耗费更少的精力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水平的治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经过几年的改革试点,截至2017年1月,我国4个直辖市和266个城市都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占全国城市总数的88.1%。在上海,已有23万多名居民享受到分级诊疗制度的福利,超六成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在浙江,130家三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院展开合作,实现医疗医院“下沉”;在海南,标准化村卫生室已遍布全岛,农民的一些常见病及卫生保健需求都能在村里解决。

  “以技养医”新时代,看病花费更便宜

  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刚刚从便民窗口取完药的陈桂芬翻着收费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医生开了两盒缬沙坦胶囊、一盒阿司匹林肠溶片、两瓶复方丹参滴丸和一盒三拗片,一共花了180多元,比原来省了将近30元。”

  陈桂芬今年60多岁,她的老伴患有脑梗塞,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开药。每次来医院,他们都开两周的药,如今取消药品加成后,一次能省下30元的药费,一年就可以省下700多元。陈桂芬说,“药费便宜了,给我们减轻了负担。”

  9月9日,重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式施行,237家公立医院全部执行新的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因间歇性胸痛来到医院的丁女士,经诊治需要做胸部磁共振检查,缴费单上显示的价格是495元。丁女士说,“以前我来做这个是750元,降了200多块钱,很实惠。”

  记者了解到,重庆的这次改革,在药费、检查费降低的同时,调升了诊察费、床位费、手术、护理等6类共258项服务价格。现在,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挂号是15元、副主任医师22元、主任医师30元、知名专家50元。

  “虽然诊察费有提高,但医保对其进行了定额报销,从医院测算的结果来看,并没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西南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科主任穆云庆说,各级医院诊察费等报销比例拉开差距,也可以引导病人小病去小医院看,大病去大医院看,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

  “以药养医”,曾是我国医疗体制的一个长期现象,只有将“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医生和医院不靠“卖药吃饭”,才能真正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的价值,患者也才能真正减轻高昂药费的负担。2016年,全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90%以上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据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医院次均门诊药费占比45.5%,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医院人均住院药费占34.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5年来首现负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部署,今年内,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以药补医即将正式成为历史。

  就医遇上“互联网+”,开启“智慧医疗”新模式

  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长期以来,在医院求诊时遭遇的“三长一短”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的智慧就医模式被百姓接受,这些现象也逐渐消失。

  浙江湖州的陆女士长期受偏头痛困扰,家附近的社区医院和单位附近的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都是她常去的医院。

  这天上班,陆女士又感到有些头痛,便在手机APP“健康湖州”上选定就诊时间,预约了门诊号。到医院就诊时,大夫在电脑上的“健康湖州”平台里查询到陆女士的过往就诊情况,稍加问询后调整了用药。就诊结束,陆女士一看时间,从到医院至诊治结束不过十几分钟。

  然而放在以前,看病可麻烦多了。陆女士说,以前看病,因为病历都放在家里,在单位感觉到不舒服时,临时去医院只能重新买一本;在接受医院的问询时,对于之前采取了哪些治疗方式、用了哪些药,陆女士根本答不清楚,“只记得什么芬啊、哃啊什么的,真说全名老是记不上。”结果回家一看,医生开的药和之前用的药还是一样的。

  有了手机APP的智慧医疗平台,如今在湖州市的医院内,不再有病人因为没有带齐病历而来回奔波,科室外面也不再排着长长的队伍。

  在海南海口,移动支付的便捷让怀孕5个多月的陈女士赞不绝口。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很麻烦,每次去医院做孕检都像“打仗”,“现在方便了,可以直接在手机预约挂号和缴费,缩短了排队时间。”

  健康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安康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百姓少跑一次;分级诊疗让医疗资源配置更合理;医药分离切实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智慧医疗”为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五年来,医疗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看病就医总体负担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五年,只是医改红利释放的开始。“十三五”时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医改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到2020年,真正推进“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扩大到全人群,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病就医,这个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将会变得更加简单更加便捷,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的办法会越来越多,关于就医的好故事新故事还将不断被书写。(唐嘉艺、张帆、吉羽、龚雪、陈琦、高缘、孙远桃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蒋晓彬